末留名讀者的話:
李察先生知道「易中天品三國」嗎?
他說,歷史誤解諸葛亮有權取代皇帝,但其實所謂「如其不才,君可
自取」只是「另為代選一個劉備的兒子來取代劉禪」......否則劉
備就是中國的華盛頓了。
(易中天品三國36_永安托孤:
http://www.youtube.com/watch?v=j-Naj8d0YDA)
李察回應:
十分謝謝這位讀者朋友。附來的電視片集,相當精彩,值得一看。
易中天的研究,深入客觀,非常難得。而片中的另一觀點,也是
非常接近事實的:劉備並不完全信任諸葛亮。他只是說反話來逼
諸葛亮表達更加忠貞的忠貞。這就是儒家「托孤精神」了。請參
看 「諸葛亮的失敗案例」一節。
只是易中天沒有說,這是「人治」政治的特色,更是「中式
思維」的不良負面特質。《三國演義》比《三國志》更能看透這件事。
書中描述諸葛亮嚇得連連叩頭,頭皮出血,叩頭不止....
..(手邊無書,只能靠記憶)
另一個可能是:劉備的小聰明太小。他有二個意思在內。一是說反話
逼諸葛亮,二也是為次子劉永安排。試問,以劉備用人之才,他豈能
不知劉禪不能成事?更豈能不知,次子劉永可能比劉禪更差?
但在儒家的思想系統裡,他無法翻身。因為:儒家哲學流行到今,都
是因為能利用人的私心。劉備是有私心的人,所以,他跟本就是無法
擺脫儒家的思想網絡,亦從未想過要擺脫。他後期不信諸葛亮,實行
軍事冒險主義,自找死路。
為甚麼有肯「死而後已」的諸葛亮亦不能用呢???
這只能用「醬缸」二字形容。在醬缸裡,聰明人都會變蠢。
至於那些肯出污泥而不染的人,例如:陶淵明,只能臨老飢餓。
陶詩:「老至復長飢....」何謂「長飢」?你知道其中的滋味嗎?
中國最具智慧的人,下場如此。
另一人:寫作「石頭記」的隱名人,他的下場如何?跟本沒有人知道。
或者,他會真的是像李察所猜想的那樣:「歸根落葉,何處不飄零....」
親愛的未留名字朋友,讓李察再說一聲:謝謝你!
李察上
各位,請勿忘記看上面的電視片,只要把那條 link 貼進網址欄,
打開喇叭,或者插進耳筒,立刻有得欣賞。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