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記和陶淵明的資料
李察回應:
親愛的朋友,
你的一連串問題,以下是一些簡單的資料。
你問:「桃花源記」和「石頭記」有些甚麼關係?
這是極好的問題。能這樣問,就是很接近的看到
了中國文化的特殊一面了。
「桃花源記」所說的,就是中國文化尚未污染之前
的情況。而「石頭記」作者的想法,十分接近。
他們都渴望看到尚未污染之前的中國面貎。
以下附錄了「桃花源記」的原文。那是非常淺白的美文。
李察每一次閱讀,都感覺愉快非常。
李察謹上
2007.6.15晨
陶淵明是怎樣死的?
問到底 No.5566 2004 0510 Monday
*周一人物*
真正的大詩人,不是以文字寫詩的,是以生
命寫詩的。而中國真正偉大的詩人只有兩位。
一位是屈原,另一位就是陶淵明。
陶淵明死時六十三歲。他死前寫有「輓歌詩」
亦有「自祭文」。他晚年生活極度貧困。最悽
苦的一刻,曾經出門乞食。「有會而作」中說,
「弱年逢家乏,老至更長飢。菽麥實所羡,孰
敢慕甘肥、、、」「乞食詩」中說,「飢來驅我
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門拙言辭。
主人解我意,遺贈豈虛來、、、」
這就是寫作「桃花源記」、「歸去來辭」、「五
柳先生傳」的詩人。當我們想到,他去叩門求
乞,而無法宣之於口的困迫時,這一種悲哀,
是否同時也是一種恥辱。中國的偉大詩人只有
兩位。一位被迫自殺,另一位被迫乞食。此是
中國人之恥。另文再談他的飲酒問題。
陶淵明是否酒徒?
問到底 No.5567 2004 0511 Tuesday
厚愛陶淵明的人,無法接受他是酒徒的事
實。但他確實是非常喜歡飲酒的。
在中國文化兩千年黑暗之中,不斷有人企圖
衝破這黑暗。陶淵明是最重要的一位。他的「停
雲」詩,描寫一種天昏地暗場景,天上的雲都
停下來了。他說,那就是「八表同昏」。是那
八表呢?東南西北上下左右, 從一切角度看
去,都是昏黑的。就是在這一種絕對昏黑之中,
他忽然看到了礦洞中的一點光明。他給了我們
「桃花源記」。那是離開了黑暗文化的美好生
活:「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
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但就是在這裡,他停步了。到底要往何處去?
細讀他的詩,每逢轉折之處,他都說要飲酒。
八表同昏要飲酒,生了五個孩子全不上進,也
要飲酒。酒可能是一種理想的象徵,但同時,
思路也無法再上了。
陶淵明有甚麼方向?
問到底 No.5569 2004 0513 Thursday
陶淵明說:你們應該離開黑暗。官場、是非、
名利,都是用塵埃結成的網。應該離開。
但離開之後去那裡?陶淵明帶我們穿過一片
美好的桃花林。漫天遍地,都是粉紅色的花瓣。
一點滲雜都沒有。然後,你就會進入一個黑洞。
裡面是更加黑暗。但黑暗中彷彿有一點光。你
沿著光點前進,很快,就會到達目的地。
那就是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的遠古中國文
化。桃花源中的居民,幸未污染。他們是屬於
文化斷層之外的。
想也想不到,離開黑暗,竟然是這麼一塊美
妙的地方。前衛的人會說,這不就是烏托邦了
嗎?這不就是叫做幻想嗎?
但這是無相干的。詩人的責任,已經完成了。
他已經從絕對黑暗之中,引進了一線光。深深
的礦洞,原來是有出口的。不是封閉的。
中國人的最大恥辱是甚麼?
問到底 No.6017 2005 0804 Thursday
所謂「家門不幸」,時常是提都不願意提起的
事件。例如,如果有個家庭,出了一個乞丐兒子,
這家人,必定對這件事諱莫如深。但這不是正視
現實的方法,能量高的文化,有自信心的文化,
有遠大觀瞻的文化,不會隱藏自己的過往。
中國人的恥辱,本來很多。但以陶淵明乞食
事件,和屈原自沈事件,最是奇恥大辱。
因為,這兩個人都曾經是中國文化的希望。
陶淵明遠離孔子文化的軌路,他的《桃花源記》
和《歸去來辭》,是無窮黑暗中的光點。至於屈
原的《離騷》,雖然今日萬中無一人識得知道,
但這是中國人最偉大的詩篇。問題是,最偉大的
詩人為甚麼要享受最悲慘的結局。這就是中國人
最感覺羞恥的地方。
如果你也識得,何之謂羞恥的話。
大觀園裡面有甚麼?
(問到底 No.6639 2007 0418 Wednesday)
《石頭記》的主體是「文化」,而這文化,是在
「大觀園」裡發生的。所謂「大觀」,就是文化中的
一切現象。但以胡適為首的知識份子看不到這點。他
們只能看到外在的建築物。甚麼「蘅蕪院」、「瀟湘館」
等。滿清時代,尚無「文化」這字眼。但《石頭記》
的作者「隱名人」,被迫親眼見証這一種特別的文化。
書中四百個人物,就是中國國民性的代表。這一批人,
生活在特殊的時空裡,有特殊的人格。「隱名人」無
法拿這一群人與外國比較,但他飽覽群書,可以與遠
古歷史上的中國人比較。陶淵明說過,桃花源裡,居
住著的是一群古人,是不知有漢朝,更不知有魏晉朝
的古人。原理是相同的。
《石頭記》的主體是「文化」,主題則是「污染」。
大觀園裡的文化,是慘受污染的文化。這一所中國文
化的大廈裡面,黃金白銀固然多,污濁溝渠也不少。
但因為污水上溢,清醒的人,無法在裡面生活。
桃花源記
陶淵明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
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
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
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
初極狹,纔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
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
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
垂髫,並佁然自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
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
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
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歎惋。餘
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
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誌之。及郡下,詣
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誌,遂迷不
復得路。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
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0 則留言:
發佈留言
訂閱 發佈留言 [Atom]
<< 首頁